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文化的一项伟大发明,它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发展,加强了国家的统一。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国科举考试,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堪称激烈。
明代时期,科举制度成熟,经过二十多年的考试,进士、举人、贡生、生员等级别分别形成。合格的考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封赏,甚至可直接晋升官爵。明代科举分为三级:正、副、廷试,合格后可考取进士头衔。
清代时,科举制度仍有延续,但在经历了从顺治至乾隆的167年间,科举考试的严酷性进一步加强。考生们为了能够一展才华,甚至不惜付出家庭全部的积蓄,以完成兴家和立身的梦想。
科举兴家,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,它不仅代表着家族地位“翻身”的机会,也代表着个体家庭变迁的契机。可以说,从历史上看,参加科举、知识分子考取功名爵位,确实带给很多普通家庭“富贵之门”的机会,而他们通过考取功名,可以让自己迅速地跻身于当时的社会名流之列。